close

劇透警告

防雷閒聊兼前言

在上映前就一直嚷嚷著要寫《CAROL》的心得,結果拖到電影都上二輪還沒生出來真是……(龜速),我覺得台灣上映的天數太短了吧,好啦,其實對於這類型的電影在台灣的市場接受度不高大概也是意料中的事,獨立製作、同志題材、譯名很爛、宣傳不利根本結合各種讓人不想買票的氛圍。

 

說到電影譯名,到底片商是腦袋被隕石砸到還是進水才能取出《因為愛你》這種片名?先撇除為什麼不照原名翻成《卡蘿》,就算片商想重新取個名字《因為愛你》也真的是爛透了,這四個字的辨識度真的超低,客觀上來說,把因為愛你這四個字放在文章裡很難一眼就辨認出這是電影片名,而且如果拿因為愛你去Google,出來最多的資訊會是歌詞啊大哥,依照台灣片商的劣根性取名可能都還好過《因為愛你》,像《卡蘿的奇幻旅程》(創作理念:女主角之一的Cate曾演過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 與電影中的西部之旅巧妙地融為一體)、《龍紋身的女王》(創作理念:融合兩位演員過去的代表作)…… 呃,好像也沒有比較好,算了。

 

好,廢話夠多了,下面就是有雷的本文了

~ ~ ~ ~正文來了 ~ ~ ~ ~ ~ ~

電影34日上映那天我就衝去電影院看了,隔了一天星期日又去二刷,我要說《CAROL》是我今年最愛的電影,對,就算今年才過了四分之一,我幾乎能篤定今年不會再有一部電影能給我這樣的衝擊了。

 

MV5BMTEyMTA4MjY4NTFeQTJeQWpwZ15BbWU4MDIyMTkzMDcx._V1_SY1000_SX675_AL_.jpg

CAROL》這部電影在分類上總是被分入同志電影中,但在說它是同志電影前,我會說:卡蘿是一部愛情電影。
儘管在故事中相戀的是兩位女性,但是從原著小說到電影,同性戀的「問題」一直都不是故事的重心,故事的主軸自始至終都是關於愛情本身。如果打一開始便將《CAROL》歸入同志電影,我認為反而會限制了觀眾對這部電影的想像。

 

CAROL》真的很棒,棒到我只能又如此籠統又俗套的語言來形容它,《CAROL》這部電影不論是劇本、攝影、選角、演員的表現、音樂等等各方面的表現都非常令人驚豔 。

 

我喜歡看電影,但是我一向不會特別去注意編劇、導演風格之類的東西(說實話就是沒什麼鑑賞能力),導演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不是主流商業電影的導演,作品也不多,被主流電影餵養長大的我對他之前的電影一點涉獵都沒有,就我看卡蘿的感覺,它的運鏡手法跟主流電影的方式真的頗有差距,鏡頭常常會聚焦在整體場景的某一處,然後仔細地描繪它,我在第一次看電影的時候真的對這樣的運鏡手法有點難適應,一直有種視野受到局限的不適感,但是我在第二次觀賞的時候,我決定拋下各種亂七八糟的成見,放空自己試著用導演的視角去體會導演透過這部電影要傳達的資訊,我才懂終於了導演想表達的各種台詞之外的戲,外加再看了不少對導演的鏡頭畫面分析後才知道導演在畫面裡埋了多少不言而喻的哏,例如透過視角的高低落差表現出角色間在情感上的地位落差、透過玻璃鏡子等倒影表現角色的情感、還有某些畫面中大量的牆面展現出角色間的隔閡或心之牆的面積

 

編劇也相當厲害, 編劇菲利斯·納吉(Phyllis Nagy)是《CAROL》的原著作者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忘年之交,《CAROL》的劇本菲利斯·納吉寫成了十多年後才終於拍成電影,在電影中的台詞幾乎沒有搬書中的對話,都是重新寫成的,但是卻緊緊扣住原著的精神不會偏離,不僅如此,電影中的台詞一句句都讓人回味無窮,想要細細品嘗,看完電影還能在腦海中一次次回放電影中特定場景的畫面與角色的台詞。

 

在角色的選擇上居然能夠如此忠實呈現原著中的角色,首先是飾演卡蘿的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我最初就是因為Cate才注意到《CAROL》這部電影的,當我在看小說的時候,腦海中就能很自然地帶入Cate的臉,彷彿卡蘿的角色是為Cate而寫的一樣,再來是飾演特芮斯的魯尼瑪拉(Rooney Mara),在之前我並沒有特別注意她,但是看完電影後就完全愛上她了!Rooney演活了特芮斯這個涉世未深卻又有點特別、脫俗於世的年輕女孩,電影中那陷入熱戀中對情人有著滿腔的愛意、卻仍然帶著疑惑與不確定,透過Rooney內斂又自然的的表現,隔著電影螢幕也能夠感受情感的溫度。如果CateRooney 其中一個演員換成別人《CAROL》就不會是《CAROL》了,我無法想像還有誰能夠這麼完美的演繹這兩個角色,並如此合作無間,其他的角色選擇我也都覺得相當好,不過放在CateRooney旁邊大概誰都要相形失色了(根據飾演理查的Jake Lacy的原話:我在她們旁邊演戲就像一坨狗屎一樣)。


電影中更改了一些原著中的設定,像特芮斯原本是劇場設計師,在電影裡轉職成攝影師,丹尼則是從物理學家變成記者(?)(反正是在報社工作) ,其實我蠻喜歡原本劇設師的設定,但是攝影師可以光明正大地拍卡蘿喔!(癡漢嗎?)所以我就不計較了(欸。

 

CAROL》 整個故事的劇情算不上多麼曲折難測,劇情甚至可能稱得上很直線式的前進,但是不論是原著或是電影,都以相當高超的技巧描寫角色之間的互動,電影與小說是完全不同類型的傳播媒介,導演與編劇最讓我讚賞的就是他們把小說的文字轉換成電影畫面的功力,不同於小說用了大量文字敘述,取而代之的是兩位角色的運用肢體動作、眼神交流的畫面,將大量的情緒交流都留在對白以外的空間,填滿了整部電影。

 

這是一部很美的電影,兩位演員對劇中角色感情的描繪細膩又深刻,最細微的感情變化都藏在特芮斯與卡蘿 的眼神跟表情中,從她們倆第一次交談,卡蘿充滿自信但同時也略帶緊張、特芮斯好奇又深受眼前的人吸引,兩人在眼神交會中似乎偷偷傳遞了一點什麼樣的情緒。而接下來她們一次次會面,身處在相同的空間, 似乎隨時都有更多的「對白」不是透過語言,而是在眼神中交換。

 

在劇情上,電影裡多加了一些卡蘿跟哈吉還有哈吉家庭互動的戲,透過這些戲,可以看出當時(已婚)女性在家庭中、社會上的角色是如何被要求,當卡蘿未告知去向跟特芮斯踏上西部之旅,哈吉到處在找人的時候,他對艾比說了一句:她是我的責任!很明顯的表現出那時女性在婚姻中的從屬地位,不過,即便在那樣的時代氛圍下卡蘿仍然展現了不羈於世的女性意識,當哈吉提到某位女性朋友時,他用她丈夫的姓氏稱呼她Mrs.Harrison,但是卡蘿堅持要叫她的本名Jeanette(珍娜),或是在派對上珍娜瞞著丈夫偷抽菸,卡蘿也跟她說不要不要管她丈夫,這幾點都能看出卡蘿獨特的個性,不同於當時的其他女性,她在精神上一直保持著獨立。

 

CAROL》是一部要全神貫注才能看懂的電影,因為兩位主角間感情的點點滴滴,所有台詞外的交流只要一不小心就會從眼皮底下溜走,在看網路上對《卡蘿》的評論的時候,發現有一些人覺得卡蘿跟特芮斯間的感情發展很沒有說服力。其實我在第一次看完後也是這麼覺得,BUT!! 我心中一直有個聲音要我再去看一次,第二次,我才成功抓到兩位主角眼神交會中那些不言而喻的情感,才發現卡蘿與特芮斯光是靠眼神就擦出多少火花,他們之間的感情真實又合理,也是因為演員這樣極致內斂的表演方式,可能許多觀眾並沒辦法這麼容易吸收,才會覺得卡蘿跟特芮斯間的感情發展很沒有說服力。導演選擇這樣的表現形式其實相當冒險,因為這種方式非常吃演員的演技,稍有不足效果就無法順利呈現,導演也說過原始的劇情編排跟電影最後完成的成品不同,他原本想透過特芮斯最後參加的派對,以倒敘的方式串起整個故事,但是作為關鍵角色的演員演出效果不如預期,最後導演才將劇情編排改成現在的樣子。

 

這不是我的心得,不過順便打在這邊好了,我在PTT上看到有人解釋「卡蘿在面對離婚程序與爭取扶養權時,表現得似乎太過冷靜,對哈吉跟律師承認對特芮斯的感情那邊其實也很壓抑」其實這也是很多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的態度不是嗎?冷靜而壓抑。可是觀眾長期被灌輸在這種狀況下,女性角色會如何反應?觀眾們似乎更習慣女性角色歇斯底里的咆嘯、抓狂?在處理角色的情緒上就可以看出導演手法之細膩,除了爆發以外也不同的表現方式。

 

~ ~ ~ ~後記 ~ ~ ~ ~ ~ ~

這篇文我打超久,結果最後還是很混亂,電影上映前我在手機上放了一個倒數計時的APP,如果超過預約倒數的日期,上面顯示的數字就會變成正的,今天顯示的是……「+88」,我在反省了,真的。

 

圖:IMDB-Carol

arrow
arrow

    香蕉炸彈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